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
2019-10-30
    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
 

    眾修行勤勉修持「佛法」,於畢生中注入身、心及精心孤詣而費盡心思,苦心鑽研,欲達登峰造極,超然他人所不能之境界。亦然不乏眾修行者,拜讀於亞聖孟子。告子篇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。必先苦其心志。勞其筋骨。餓其體膚。空乏其身。行拂亂其所為。所以動心忍性。增益其所不能。」當作修持不二法門之戒律。眾修行者雖將聖賢所教化之格言「奉為圭臬」,而勤奮修持自身認知之「佛法」,如是修持,儘管挖空心思,或修頭陀行,亦行布施而散盡家產,終究無關「悟得本性」之實!何以故?自心性德難以自澄故!
 公案「輪扁造輪」亦云:精讀「聖人之言」,意欲得取其精髓,如是之者,豈能獲知其中奧妙?反觀「修行」意欲澈見本性,因而使盡渾身解數,用盡各種法門修持、苦行諸法,終究不得如願,須知!吾人「本性」乃「道」之本然,亦因「本性」全然於「道」賦予實相、實質、實地、實心、實性,故自身「本性」充斥「道」之能量,亦是「道」作用萬相交通萬象,其覆盂之固終究無損無壞。眾修行者不得識自「本性」即是「道」之妙締,於自心「本性」具足之「五實」難以透徹究竟亦必然。
 何謂「五實」?「五實」乃「實相、實質、實地、實心、實性」,深入「五實」究竟意,
  「實相」:曰之佛性、法性、真如、真諦,常言道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然~惟此獨「實相」,不變不壞,故名「實相」。
  「實質」:宇宙含藏不滅元素之定律,一切諸法皆依循萬相程式而呈現其貌,從無顛倒與錯亂,更無幻化與殲滅,故名「實質」。
  「實地」:六根性注入精神主體,則為六識為根本,因六識根本作用如來藏諸性因,故名「實地」。
  「實心」:萬法由心功用,「心」能演生萬法,萬法依「心」作用諸性,無論萬象真性或萬相幻化,其「心」則能「緣事」與「緣理」,亦因如是「緣事」、「緣理」由自身「實心」所用,於塵緣事理皆得圓滿,故名「實心」。
  「實性」:真如之別名,真淨妙明,因「實性」圓通融合自心,自心清淨圓妙廣大無邊,周遍寰宇,故名「實性」。
 六祖大師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言明「自心」乃「道」源之命脈,自身「心性」無差別於「道心」之根本,換言之,「本心」、「本性」同處於「道心」所運動而呈現萬相。眾修行者之所以不明「心性」,其原因莫過於不識自身「心」起作用之當爾,自身「心」即淪陷六識不明,慣性作妄,於揣歪捏怪,揶揄六根感觀作用情境,修行者切莫小覷「自心」因六識不明漸而突顯疏慵愚鈍之「性格」,何謂「性格」?「性格」無論是人或物,自然具足之本質、本能。如:「本性」、「人性」、「獸性」。若言「事、物」特質或功能。如「毒性」、「藥性」、「磁性」。若於生物種別「雄性」、「雌性」、「陰性」、「陽性」種種,雖言其「性」眾多亦難言盡,然而「性」之特質終不離其「規格」(意指:一定的法度、標準。)「規格」與萬相之「性向」交織相融,則構成「心、性」,亦是眾修行人夢寐以求視之最為重中之重~「明心見性」之最上乘修持。
 常言「心性不明」,「心性不明」於修行者而言之「不識本心」即「道心」;不識「本性」即「道源」,如是諸般修持,已然背離自身「心性」圓覺妙締,眾修行者當知!「修行」貴重「心性圓明」,然~眾修行者,不得自澄「心性明澈」者,曰之眾生之質、眾生之量,如是眾生之「質量」,意欲法行自身「道心」,終不可及。天官財神大天尊曰:大道分明在眼前。庶人不知誤歸泉。實是可惜可悲也。君子務本而道生。務本格物即知理••••••。眾修行者意欲正行「自性圓覺」,得先自澄己性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則在自身四正觀中,上演吾人「心性妙法」,如是修持者,即是大丈夫也!

 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