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8-06-30
吾早年來積學問  亦曾討疏尋經論  分別名相不知休  入海算沙徒自困
  
    「吾早年來積學問」:
    
「學問、學問」,眾所皆知,有學就要問,然而有問必答,可知,對方所答是否正確?若是知識解,能藉由科學知識,或經驗印證,相信相上答案,皆不離體,亦能獲得寶貴指南。然而真理實相,無名無相,卻落入有對象可學,亦能詢問迷津,如是作,皆已落在人相、我相修行,如此修行,如何契入自身真如自性。
    眾修行者,因不明自性真如,擔心自己參悟有所偏差,因此,除了精進佛法外,閒暇之餘四處尋訪名師,當知!亙古至今,名利之師易尋,然而,心性圓明之師卻難逢!常言道:「佛渡有緣人!」,此生何人是吾人大善知識?縱然尋覓千百回,依然不見良人現。
    修行者何故不見良人引導真修?只因眾生不了解自身真如實性,即在「根、塵、境」中顯現,眾人眼根所見,耳根所聞,鼻子所嗅,心念所起,既與相結合,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起了磨合作用。
    此磨合乃是自身之「道」能正悟、正用、正行之時,然而眾人卻容易錯失佳機,落得內在無明不見內德性光,因而意亂紛飛,妄念四起,迫使修行者不得不往外尋找名師,指點自身之迷津,迷津何在?迷津就在一念迷而存在,若當下心境一轉,豈有迷津一團呢!眾生心起迷,往外去尋找內德不足之性光,試問!借用他人柔語勸導,彌補良知幽暗,豈能了得?當知!「有學、有問」,終究突破不了無明意識,若如此作,只是徒增困擾,與自身本覺有何益?
  
    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:
    誰入海算沙徒自困呢?前言「有學、有問」,皆落在人相、我相心境追逐賽!猶如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。禪宗公案記「軒轅黃帝拜廣成子」,軒轅黃帝拜見廣成子之前,前後總共拜過七十二位名師,而這七十二位名師,皆不能令軒轅黃帝了脫輪迴,歷經無始劫,往返人間軒轅黃帝,亦因世世皆精進自身「道」業,雖住三界往返塵客,然~福報殊勝則為軒轅黃帝奠定今生此世之良基,當知!爾時,「道」降皇宮,換言之,天時也,唯國君方能得「道」也。亦因如此,當軒轅黃帝殊勝因緣具足,自然一代明師~廣成子為軒轅黃帝渡之。
    從禪宗公案「軒轅黃帝拜廣成子」了解,亙古以來,眾修行者為了明悟心性,達本還原,而使盡渾身解數,用盡識神通,終敵不過無明意識行深,與自性真如漸行漸遠,落得如「學邯鄲走路」,最後連自身本具足良知本能皆忘如何正用,豈不哀哉!
    世人不識自身真靈實相,隨緣果還因,隨境了前業;若世人前業未了,新殃再造,則為來世再造輪迴種。而修行者不然,修行者體悟因果不滅之性,悟到娑婆世界,乃是苦、甘參半之相界,影射自身亦復如是,因而誓言:「此身不向今生渡,更向何生渡此身」;亦因如此,修行者了知自身具足「真性」,亦了然何謂「自性如來藏」,唯一遺憾,則不得契入吾人自身性德,使得自性如來藏,如是性海能容百川!
  
    「亦曾討疏尋經論」:
    修行,用尋找善知識來引導內在性德,如此作法猶如蒸沙作飯,終不得要領,如此行深,終究徒增枉然。以經典研習,獲得文字般若礙,如六祖大師曰:「諸法妙理非關文字」,若往身外尋覓「求知」,所得即是相上教誨;當知!不滅實性,難以用文字描述,若以「根、塵」相應,會知真如實性,則是有為法,常言道:「心行處滅;言語道斷」即是此意。
    因此「聽與學」,「見與仿」皆為模仿。眾修行者難以了達自性不滅真如,乃是因遠離妄念塵緣之故而另覓菩提;須知!若心起斷「念」,此「念」則續妄心;妄心,著根、著塵、著境,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再生輪迴種性;修行者當知!心生愁慮,或心生信心,兩者皆離性德之光,何故?內在本如乃是自然性,祂立於天地中,「性德」無二可喻,如:日、夜交替,白天後面緊接黑夜,黑夜盡頭亦是白天,從未錯亂,自然法則,任何人皆留不住白天,亦無法驅離黑夜,然而此「二相」無須挽留,亦無須去除,「祂」乃自然交替運行,然而「虛靈之真性」卻不因日、夜而有區別,依然能主宰日、月、星宿及萬象。
    真修者能了悟自性真如之妙,則能悟得自身谷神之用,然~修行落在知見解,「亦曾討疏尋經論」。
    轉述生活中一則趣談「伯克染布」:阿凡提開了一間小染坊,有一天,有一位伯克來到染坊請阿凡提染布,阿凡提問:「請問這塊布要染什麼色?」伯克有意刁難阿凡提說:「染一種《世上無》顏色。」阿凡提問「什麼是《世上無》啊!」伯克道:「不是紅的,不是黑的,不是黃的,不是綠的,連白的也不是!明白了嗎?」阿凡提答道:「明白了,就照你的意思染吧!」伯克問:「哪天來取啊?」阿凡提說:「到那一天你來取吧!但是要記得,不是禮拜一,不是禮拜二,也不是禮拜三、禮拜四、禮拜五、禮拜六,連禮拜天也不是!明白了嗎?」從這則染布趣談,了解世人過慣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」,自然在修行上亦是如此,試問這是「鬥智、鬥志」?還是尋論個人資質何優?何劣?

    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:
    「修行」不得於自身真如實性實證,明悟「本來無一物」之實相,畢生終究落在「相上」對待當中,修行者明白,不落在「相上」對待,雖是人人口耳相傳,眾所周知之事,三歲孩童皆知曉,卻連八十老翁亦辦不到,原因何在呢?因名利誰不愛?受人景仰誰不在乎?眾人因喜愛名利,又好於受人景仰,孰不知被人景仰及名利薰心,導致眾生有家歸不得,淪落為「四方易處」,實為可憐!
    若修行者能自證本心,不落在枝末用功夫,修行貴在「根、塵、境」實證,修行者意欲自修自證,唯有在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,身處其境,心境豁然開朗之人。
    須知!快樂之人,不期待他人可以給自己什麼!反倒快樂之人卻能帶給週遭人、事、物迎向生命之光;輕安、自在、快樂之實相,「道」之繽紛、喜樂,即能由快樂之人流布十方,大而廣披芸芸蒼生,在無限寬廣娑婆世界,共沾「道」之自然無為!寬廣寰宇皆是吾人化身,曰為「得道」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