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8-04-30
圓頓教  沒人情  有疑不決須直爭  不是山僧逞人我  修行恐落斷常坑

    「不是山僧逞人我,修行恐落斷常坑」:
    修行者一昧落在相上分別計較,一旦落在比較,「識心」既已失去真如妙締正作用,何故一有比較失去真如妙締正作用?因真如妙締作用彰顯,無有人我區別,然~一旦落在比較之心,性德自然法則當下陰影瀰漫,性光不再流布十方,剎那識心竄起,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如機關,又是層層架構,如永嘉大師第六章節所言:「誰無念,誰無生,若實無生無不生,喚取機關木人問,求佛施功早晚成。」
    的確,修行不識自身真如大法,由「根、塵、境」幻滅主宰無明意識游絲念頭,如春蠶吐絲,作繭自缚,妄性為根,總在生死輪迴往返,然~世人為何常令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擾亂自性輕安、自在、快樂?
    只因世人用情過深,而忽略金剛經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殊不知用情過深,乃是指內在無明意識,對塵境假緣放不下;如一則發人省思的笑話,「告別家人」:一個商店的老闆已經奄奄一息,全家人都圍在他的床邊,他掙扎著問道:「瑪麗,妳在嗎?」「在」。「約翰,我的兒子,你在嗎?」「在,爸爸!」「凱絲,我的女兒,妳在嗎?」「在,爸爸!」這時,奄奄一息的老人突然用盡餘力坐了起來,惱怒的大叫:「你們全在,那誰照顧商店呢?」從這則笑話,是否令修行者有所醒察作用,體悟「情之枷鎖」鎖住了世人永住「斷常坑」。
    當知,此「斷常坑」意指常住生死輪迴轉,然~悟道之人外相如常人一般,內德能忠於國家,孝至父母,仁慈同胞,義理天下,謂之忠、孝、仁、義俱足無遺,依天理良知,曰之:性德無缺;在人間情愫,曰之:圓滿無礙。近乎完人,德被群生,澤潤四方。
    常言道:親情、友情、人情,此三情對一位悟道聖賢而言,則能圓融、圓滿、又圓緣,專情而不濫情,因此,不受「情鎖」駕馭。如此與前者的「告別家人」的笑話,確實有天壤之別。
    倘若真修者能悟回心性本源,從感恩之心作用,自然能了悟與生俱來真情,是無私且不缺,而世人不能正行、正用,是因心念活在對事態憤世不平所致,何故憤世不平?因嫉世憤俗慣性,覺得身旁之人皆是累贅,造成自身諸事不順遂,深感自己被迫害,為何會產生這不正心念,只因世人失去感恩之心,須知,失去感恩之心,儘管得到再大的幸福,皆不覺得幸福,如是者即是活在人世間最悲慘,亦是最可憐,亦是最無奈,換言之:幸福之人,不感覺被幸福擁抱,如天地之恩。
    眾生不能體察上天以萬物養世人,上天恩澤浩翰,眾生卻絲毫無感。又如:父母之恩,父母為兒女猶如陽光燃燒自己,一生奉獻予兒女,無異牛馬之勞苦,身為兒女若還不能有所感動,進而孝敬父母,豈不如烏鴉,反哺之情,羔羊跪乳之恩;試想,世人失去感恩之心,既已失去善良本質。
    修行者當知,是「恩」當報、是「情」當行,「道」之所以運載天地生生不息,「道」因「無情」,此「無情」是無有私欲之情,「道」並非絕情,「無情」則不因天、地、人、事物而停留,卻能運載著萬象生機令其生生不息,因為「使命」須要繼續推動,法輪常轉,因果相續,即是真理延伸,此延伸是世人絆腳石,因為註定得生死輪迴,對於真修行者,卻是墊腳石,亦是了脫〈斷常坑〉之道。
  
    「圓頓教,沒人情。有疑不決須直爭」:
    
「圓」不分東南西北,它無有起頭亦無盡頭,它寬廣無邊無際,圓滿十方,修行者若能明悟實證,即能與道同風,如何與「圓」同心同形?正念攝取,妄心歸一,當知此一則是圓心點,此心點即是圓之正心。修行者若要達本還原,得要契入自身心性本原,自身當中本俱足無師智,妙締彰顯圓滿無礙,世人容易落在感觀分別作用,殊不知早已落在阿賴耶識含藏,如世尊道曰:「罔明菩薩容易契入自己無明禪定,哪怕有千萬個文殊,依然無法帶出罔明菩薩離開無明意識。」原因何在?只因不能了達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這個「智、仁、勇」之實相,世人因不能了達自身真如實相「智、仁、勇」,大刀闊斧直爭心性本處,甘願落在於意識分別,因此藉助修持法門:「戒、定、慧」修行內在之「圓」,內在之「圓」早已「圓滿」,何需藉於相上戒律修不平心念?眾生本末倒置,是因正念顛倒,也因如此,常與「圓滿」實相擦身而過,終究落在悔不當初空飲「恨」之遺憾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