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7-12-30
嗟末法  惡時世  眾生福薄難調制  去聖遠兮邪見深  魔強法弱多冤害  聞說如來頓教門  恨不滅除如瓦碎
 
    分享一則故事,小冷有一個孿生哥哥,他們長得一模一樣。小時候他會為此而開心,因為他覺得自己並不孤單。但隨著父母、老師和朋友一次次將他錯認為哥哥,小冷開始難過了。小冷不知道哥哥是否也曾被錯認為是他,是否也會因此而難過。但他仍然喜歡和哥哥一起玩,卻不想和哥哥同時出現在人群裡。因為他們總是會問:誰是哥哥?誰是弟弟?時間久了,似乎他都會疑惑自己究竟是誰。
    他希望有那麼一個人,能夠準確的分辨出他和哥哥的不同。事實上的確有這樣的一個人,那就是他的哥哥。小冷的哥哥叫小泠。名字也是他們鬱悶的理由—長得像也就算了,為什麼連名字都那麼相似呢?小冷的心情,哥哥一直是知道的,因為那也曾是他的心情。
    作為哥哥,他要承受更多的期望和壓力,以及來自弟弟的崇拜。而這一切,僅僅因為他早了幾分鐘來到這世上。不過哥哥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煩惱了,因為他得到鎮上一個睿智老人的指點,老人給了他一面鏡子。哥哥對老人說:「我是男生,我才不要照鏡子呢!」哥哥嫌惡的皺起眉頭,表示強烈的抗議之情。
    「真的不照嗎?即使它能幫助你解開心結?」老人似笑非笑的說,似乎篤定哥哥會接受這個建議。果然,哥哥不甘願的拿起了鏡子,看著鏡子裡的自己。「來,用左手拿著這枝花。」老人從桌上的花瓶中拿起了鮮花,讓哥哥拿在手中:「你看,鮮花在你的左手,而鏡子裡的你卻是右手拿著鮮花。」「的確是這樣,但是爺爺,這與我的疑惑有什麼關係呢?」「沒有什麼關係,我只是想告訴你,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,即使是鏡中的你,也是不一樣的。」老人微笑著說。
    晚上,小冷收到來自哥哥的禮物~一面鏡子和一枝鮮花。第二天,他們同時出現在朋友面前,與大家一起玩耍。儘管大家仍然會混淆,但他們清楚的知道,自己是獨一無二的。
    ※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就像同一棵樹上也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。我們所要做的,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。
 
    「嗟末法,惡時世」:
    眾修行者感嘆末法時期,人心敗壞,人心敗壞,或許是大多數人感嘆人心不古,人心從亙古以來並無所謂敗壞,當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因再惡之人亦有惻隱之心,例如:他最在乎、最敬愛之人對他而言有感化作用,例如「滿月傳奇」中的強盜,強盜他對老師益發尊敬,強盜從不懷疑老師,強盜覺得像這樣充滿智慧、品德完美之人,竟然願意花費精神與力氣在他身上,強盜從沒有被人如此關心過,他覺得自己不安的「心」,在老師這裡找到寧靜,同時也有了「家」的感覺。
    由此可明白,連強盜都能受到感化,可見人之本善,是恆而不變的,然~人心之所以生變乃是識心起妄,末法時期,科技發達造就天涯若比鄰,如,遠在美國發生重大事情,台灣亦能立即得知消息,可稱得上立足原地,洞悉全世界。
    諸多資訊,善、惡混雜,人云亦云,成為地球村人們流言,常言道,三人成虎,是非觀念錯亂,大家「有樣學樣」,學出不正錯知見,卻渾然不覺,世風日下不正行為,道德觀缺失,因此,世人不能由自身良知當家,亦無法當自身主人,眾人皆貪婪利益、權位,殊不知,相上一切利益、權位,皆為六塵緣影,此暫時假有之利益、權位,致使人心產生不同化學變化。
    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」,「習相遠」一旦遠離自性良能,既已偏差,「感嘆末法惡時世」,乃因眾生離開自己良知良能久矣,無法回歸善良本如。
  
    「魔強法弱多冤害」:
    何謂「魔強法弱」?「魔強法弱」只是將自身所犯罪過錯推與現實,真修者當得明悟自身真如實性,認識自心真作為,如是作用,則無有「佛」與「魔」之分別也!須知,「魔」乃自身「心魔」,「佛」亦是自心良善「心佛」。永嘉大師曰:「魔強法弱多冤害」,何謂「法弱」?因覺性不足,智慧不生,如是之者,「心」即起妄念,此妄念皆由「識心」作為,「識心」由無明駕馭,識心由無明駕馭,豈能由自性真如大法,隨順如來覺性,而圓滿十方?
    「心念正,則心佛住」;「心念邪,則心魔住」,修行者全憑真如自性妙用,「佛、魔」二字,即在眾人「心識」起用瞬間決定,須知,相上一切演化,乃假有因緣,暫時呈現,本無一物可得,亦無一物可取,然而一切諸境萬物假相真演,更妙則是由真如妙締,藉相還真,即是如來實相,謂之「道」。
    眾生由於不了解自身本覺即是真人上演大法,因此,落在妄心所見,如是之者,皆為意識心之邪見,當知!所謂「善人」,能見相上諸善,乃因自身內心,如一面鏡子所映照,若見他人善,則自心亦良善,若見他人惡,則自心亦醜惡。
    「魔強法弱多冤害」之「冤害」二字,乃來自自身演出大法太薄弱,全由無明掌控自身喜怒哀樂!如前言,末法時期人心敗壞,須知,過去「人心」、現在「人心」及未來「人心」,皆是相同不變真如之「心」,然~若言古道熱腸不存,世間盡見利益爭端,乃因違反自身常理,世人因不肯認清自己心念載浮載沉,而沉淪無明苦海,眾生性德無光,德性不足,原因就在「眾生福薄難調制」。

    「眾生福薄難調制」:
    眾修行者,因內在福德性不足,換言之,氣度不夠,因此,無明意識掌控心性,眾人慣性使然,喜怒哀樂受境束縛,因不甘願之心作祟,眾生心因產生不甘願之心作祟,儘管如何精進修行,終究受無明意識左右,眾生理欲交戰,心境磨難,乃因內在性德不足,性德不足,則不得自在解脫。

    「去聖遠兮邪見深」:
    真如實性,性德不德,乃受自身無明眾生覆蓋,致使念頭雜亂,心思極苦,須知!眾生淪落識心苦海,永不復見自性「性海」之燈塔,試問,波濤洶湧巨浪襲擊而至,如是可憐迷昧眾生,何時方能登上彼岸?
  
    「恨不滅除如瓦碎」:
    恨不得能將過去種種無明所植下惡因惡果,剎那皆能轉識成智,不再由無明駕馭,然而雖言「恨不滅除如瓦碎」,須知!此乃一時靈光乍現,忽見自身偏差行為,善良本質則不落幽暗意識,傷害性體,因此,「恨不滅除如瓦碎」,修行者當得明白自性起善、起惡皆是識心作祟,然~心念起「恨不滅除如瓦碎」,不也是意識作用乎?

    「聞說如來頓教門」:
    豈有「如來頓教門」可修?換言之,其義意指,將引導眾修行者明悟自身如來實性,但眾生鮮少信靠「祂」而行,因此,永嘉大師曰:「去聖遠兮邪見深」,意含深深的婉惜,因眾生不明,此「聖賢大德」不在遙遠之處,只是世人慣性落在根塵境起分別作用,而忘卻回歸自性如來不二法門之真如,亦是回歸「道」之實體,即是如來實相,末世修行者,意欲達本還原,唯有「聞說如來頓教門」,確實行深,而不作知見解,方能達到體用一如!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