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7-10-30
真不立  妄本空  有無俱遣不空空  二十空門元不著  一性如來體自同

    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:
    世人修行尋找「真有」作為準則,何名「真有」?「真有」意指成佛種性因,因為明悟「真有」之妙方能回復「道」之原貌,然而落在眾生認知尋「真」,早已被識心駕馭,何來「真有之妙」,須知!修行以「真有」可尋,則落入「空相」,世人以有為識心,尋找無之實相,即落在分別法,不識虛靈之源,能由「體」之無相,氣化為「用」之實,眾修行者,不識如實之性,卻在自身尋覓知見「空」,儘管知識之頑空能區分二十空,然而以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來表述,殊不知研究諸多「空」,亦與自身真如毫無相關,然~眾修行者以有為法尋覓空心空性,豈能了悟「無形大道」,若不明心性,論述再多之「空」,亦無關自身無明可立真如要義。
  
    「有無俱遣不空空」:
    落在思惟之「空」而著手之法,是修行之罣礙,亦是相上之執著,因八識田產生罣礙,則需要再求得一法來捨掉此罣礙,一切法是應一切心所演變而來,當妄心歇息,此法亦滅,眾生落在生生滅滅妄念中輾轉,試問,此「心」何時方能回復「本心」,修行者,切莫輕視微小的一念,一則是無窮止息「道」之大用,一有作為即入常規,天地萬物便能循著常規生、住、異、滅,二則生死輪迴,亦能循環不已!常言道一本散萬殊,即是言之此理。
    當知!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心念一起種性因存在含藏識則必然也!修行者從「有」著手,又起「無」法滅除「有」之念頭,須知!真如之性「不空空」,當識心起用,當令其自性回歸「無」之根本,然~不識真如妙締,卻意欲正使真如實性作用,如是作用,亦是隨緣真如作用,致使意識植入不正念頭,且蒙上一層無明,對「空」錯知解。
    當知!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此乃自然法則,真修行者當如何正使「有無能俱遣」而不落入斷滅空?欲行如是者,首當明悟自身俱足如來圓覺,「圓」則是圓滿無缺陷,「覺」靈敏不滅,曰為「圓覺」,而自身性體由如來「圓覺」為本,然~如來「圓覺」實性起用即落在識心作為,識心有所作為,必由「無明」實性主宰著,「無明」實性,由識心演化性格,就因如此,「無明」實性則會掏空真如性德。
    修行者於自身真如實性不能綻放性德光輝,乃因性德妙締全然由妄念不斷將性德掏空,導致性光不得如其風貌,如其本來,如其性德流佈天地,因無明行深主宰真性流露,因此,永嘉大師以「有無俱遣不空空」教導眾弟子,自性真如起用,對境上之妙假,不住、不滅,雖言不住生滅相,更要體察是否以有為法觀照無我,倘若無一心可得,無一法可用,即是真空妙理謂之「中」。
  
    「真不立,妄本空」:
    如何達到性德不掏空?唯有明澈是「真」無需立其名,如何不立?不立在於言語及認知,若在行為、言語、思想,需要藉相建立信念,此相上之物已非真,更何況是識心作祟?例如,凡夫識心起我不計較,會起不計較之心則是真計較,因為識心了知,無明實性起念不計較,是無明作用不計較,因落在妄念分別,方能啟動識心的隨緣放下,曰之我不計較。
    真正「不計較」,連起念「不計較」之心,此「不計較」壓根兒都未起此心念,因此「真不立」不立在於言語、思惟、行為;識心不存有,不住、不滅之想法,即是本心真如實相也!方曰:「真不立」,接續所言「妄本空」,妄念本是假有,心性本如則無存有「妄念」,世人慣性使然,將念頭當作自身心根本作用,六祖大師告知眾修行者,「妄」在自性真如之中,則不能存,何故?因自性真如明澈故,而眾修行者將「妄心」落在有為「空」行深,須知,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,儘管修齊了,與自性真如實無相關。
    真修行者當要明白,「體與識」之大作用力,方能了悟「妄」本空實義,因「妄心」起作用,則來自不變真如及隨緣真如實相,然~實相是氣象之變遷與助緣,落在個性,產生喜、怒、哀、樂,落在萬相,成、住、壞、空。雖作是言,亦不可言論曰:二相非是真如實相,當知妙締覺知含藏萬機,是聖是凡,決定於「用」,「道」最為尊最為貴在於由「中」出。
    當知!不變真如及隨緣真如皆來自自身本如,禪宗公案:「化人問幻士,鼓響答泉聲」,「化人問幻士,鼓響答泉聲」,兩者皆了達心性一如,意指:隨緣真如隨境圓滿回歸本處,與不變真如本無異趣,若自身隨緣真如執著外境、識心隨相起精進之心執著,落在外境圓滿,則是相上追逐,藉相明悟自身真如,即是本末倒置,當知,萬相由「無」而化育,成就暫有塵緣,世人卻苦苦尋覓,驥望從相上獲得實相,殊不知「真不立,妄本空」即是至虛還靈,真空妙有之真理。
    常言道:心同、理同、世界大同,不應是口頭認知,更須實踐此理之「性」,因其「性」令天地萬相循環不已,充分發揮其性之用,如此,「心同」同在於共用心體;「理同」同在於常而不變之真理;「世界大同」同在於宇宙萬相皆來自「道」的演化,一本散萬殊,萬相皆依「道」而成立。
    「道」之靈源則是無邊、無量、寬廣作用力,因此無論是識心作用,或是境相生滅,須知,在這世界有情、無情皆同一法性,即曰世界大同。然而世人把「真」與「妄」強分為二,並不知隨緣真如及不變真如皆是來自心之妙締、根本作用,落在「表層意識」、「淺層意識」、「深層意識」,分段式修行,末世修行者建立在分段式修持,試問更待何時方能識得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為心性依歸?
  
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:
    須知萬相萬物皆有體性,即使是一株草、一棵大樹、聳立高山及湍急河流,皆有「道」之自然性,雖言如此,但落在言語論述即無關「道」所賦予體性奧義,萬相萬物本俱足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,「道」以實性注入萬相萬物生命裡,萬物皆有生命,而動物不只有性,還有體,兩者合起來曰為性體,又曰之為性命,生命俱有性命,二者相輔相成方能回復「道」之實性。
    世人皆俱體性泰然、如來大作用,亦是「道」之實性,一本散萬殊,注入眾生八識田,由八識田掌控個人喜、怒、哀、樂,恩、愛、情、仇,來世因緣果報,當然八識田亦含藏著成就無上菩提如來種,然而世人為何不能彰顯如來面目,是因為對自身「一性如來」不能明澈,既然不能明澈,當然自身「體自同」也無法明白「體自同」是來自「道」之全然,須知!哪怕一隻螻蟻再小,牠亦有「道」之體性在自身,一隻大象再大,依然賦有「道」之體性,螻蟻、大象之間,龐大與渺小體積而言,雖不能化為等號,但是牠們皆不能離開「道」實性。
    世人在於修行上,若對性德明澈不能真正契入這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,終究落在前言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打轉也,殊不知一旦如此,永遠摸不著根本源頭,試問如是者,返鄉有望否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