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7-09-30
法東流  入此土  菩提達摩為初祖  六代傳衣天下聞  後人得道何窮數

    「法東流 入此土」:

    永嘉大師證道歌四十二章節記載「建法幢,立法旨,明明佛敕曹溪是,第一迦葉首傳燈,二十八代西天記」,達摩祖師將心法真傳從印度帶回東土,當時,太上老君騎青牛出函谷關,同時道亦西遷,雖言道本遍及一切處,何來遷移之說?
    所言「西遷」並非指「道」不在人間,乃是「道」隱也!「道」之所以隱,乃因自身之「道」不行,何故自身之「道」不行?只因世人貪欲而障蔽自性之仁義,而背離了「道」,因此離道遠矣,倘若自身無法彰顯天性之仁義,「道」即隱之,然~道本通流,等候時機成熟,自然接續道脈再顯現,道脈始於中國,從神農、伏羲開始以至於文王、武王和周公,再到孔子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之後,中國的道脈即中斷,而太上老君將「道」傳儒家孔子後,即離開中國,法傳西方印度,道脈由世尊繼承,因此,中國約一千多年,「道」,不再興傳,直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再將「大道」法脈帶回中國,因此,「法東流」指著真理大道由西方遷移回到中國大陸,換言之,「道脈」亦是在東方繼續流傳至今。
    「入此土」意指自身真如實性,所謂「中央戊己土」,土為信,自身中倘若無土,「法」即無法立命於自身的本覺,修行者欲成就如來大法,不可忽視自性本覺之實相,而修行者不識自性本覺實相,此「自性」只能為「屬性」,依自身之個性、性向為人處事,如此一來,言行偏差不能察覺,即使行正亦是渾然不覺,只因世人落在相上認知打轉,非以自性本覺做依歸。
    修行者當知,自身本俱足中、央、戊、己、土,而「土」即是「信」,自身當中「信」為成就菩提最基本條件,古聖先賢皆重視「信守諾言」,例如:曾子殺豬的故事,曾子的妻子要去街上買菜,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吵著要與母親同行,曾子的妻子說:「你回去,等我回家,殺隻豬給你吃。」兒子信以為真,乖乖留在家裡等候母親回家殺豬,不久後,曾子的妻子從街上回來,曾子見妻子並沒有要行殺豬的承諾,於是曾子到後面豬圈正要捉豬來殺,他的妻子制止他說:「我只不過哄騙孩子,你怎能當真呢?」
    曾子說:「教導孩子絕不可以用哄騙的方式,因為孩子年幼無知,行為、言語皆是來自父母的教導,妳今日教導他欺騙的行為,他日孩子亦會欺騙我們。」說完了,曾子就自顧殺豬去。故事傳流千年,依然能留給後人遵循,孔子說:「人言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
    現代人都忽略「信」之重要性,例如不信守承諾!如守信、守時、守節義!失信即違反自身節義!自然將自身本俱足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一畝良土,任由荒蕪、貧瘠,因而「屬性」植入不正種性因,無法成就覺性菩提,「法東流,入此土」,落於自身本覺,即在自身心地上,如理如行實踐「誠信」。
    然而,末世修行者卻視之為相上衣缽傳承,並不明白自身真如實性,即是「法東流,入此土」,人人皆能聽聞大法,倘若不明自性真如起用,即不離「信用為首」,「修行為輔」,縱然法義大演,依然無法「入此土」。修行者當知!
    大法在自身自然顯現,乃因自身有「信」,「信」為道源功德母,母代表能孕育、養聖胎,修行懂得從「信」下功夫,即是涵養自身德性;但現代人基於一時貪圖之便,或者為了取得他人一時信任,當下決定或脫口而出之言論,事後常違背信諾及不負責任,因世人不明白,根、塵相應即是「信用」啟動,亦是凡夫、聖人之區別,因此,儘管大法已流布至東土,且令真修者明白自身本覺,若不契入自身之「信」為基礎,大法依舊喪失在自身中的無明以及巧言令色當中。
  
    「菩提達摩為初祖」:
    「菩提」即自身智慧,用「菩提」二字形容智慧,描述自身般若之智,而「菩提」另外詮釋是代表性德超越,曰為「菩提」,所以「菩提覺性」意指超越人格,所謂「超越」即是不落在相上對待,能行一般人所不能行,如證嚴法師:「天底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」,對常人而言,著實難以辦到,但對覺者而言,已無關原諒與不原諒,而在一切前因後果,欣然接受一切平與不平。
    對人以寬大、包容之心,且為對方設想,無存一絲利己念頭,這種超越一般常人之性格,曰之為「完人」,「完人」意指性德完美無缺,至真、至善、至美之體性。因此「菩提達摩為初祖」,即是明白自身「信」為道源功德母之實相義。亙古以來成就無上菩提者,絕無有言而無信者,換言之,若真修道者,言之有信,於真言信守,不曾摧毀之。「菩提達摩為初祖」因如是行自性菩提覺知,成為一代祖師。二十八代達摩祖師俱足菩提覺性,實相澄澈,老水還潮,回到中國大陸列為第一代初祖。

    「六代傳衣天下聞」

    
第一代達摩祖師,為初祖,第二代神光祖師,第三代僧璨祖師,第四代道信祖師,第五代弘忍大師,第六代惠能大師,這「六代傳衣天下聞」,亙古以來口耳相傳「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」,修行者皆知,「心性」大法乃是法不傳六耳,亦因如此,能明悟自性真如,除了根基非凡,亦要殊勝因緣和合,因此,單傳獨授之大法,唯有祖師次第方能所獲,直到「大法」傳到第六代祖師,惠能大師,五祖弘忍對六祖大師交代:「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,倘若再傳此衣缽,命如懸絲。」換言之,「道」運法轉皆是階段性,因為「道」遍及法界,祂是「 」的實質,因此「道」運「法」轉,此乃自然性,如常言道:人法天,天法地,地法道,道法自然,因此道法自然即是末法時期真修行者所驥望,亦是成就無上菩提之佳機!「道」降火宅,意指由六祖惠能大師將「道」普傳,如達摩祖師曰:「一花開五瓣,結果自然成」,一華相連,單傳獨授,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普撒菩提種子,人人聞法,人人證道,成就無上菩提。
   
    「後人得道何窮數」

    
後人得「道」,則從六祖法傳遍地,乃至現在,直到未來,令真修行者皆能成就無上菩提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「後人得道何窮數」意指「得道」並非指得授明師一指曰為「得道」,得授明師一指曰「點道」,「得道」與「點道」兩者迥然有別,末世修行者切莫混淆。
    「點」是得以授記,授記於明師如標指月,非關它是心性本源,倘若輕安、自在不現,而妄念煩惱取之,汝當應如是住、應如是降伏其心,讓妄心不隨境而轉動生滅之苦,明白自身本覺;然~「得道何窮數」,意指「得道」本無一物可得,但世人皆落在相上修持,想獲得名相上之成就,無異是本末倒置。
    相上諸境即無所得,更何況是言語上的「道」?修行建立在他人言語上的肯定,亦是不可取,因自身本俱足「良善」本能,可自我檢視印證,如是超然則不由外緣浸入。「有與無」是相上之物,無關言語說詞。因此,心境超然,不受一物牽絆,即是「道」之本處。換言之,「後人得道何窮數」,此「得」字是豐碩也,因道之源頭本是俱足一切地,例如:此人比賽得獎。得獎本是他早已俱足能獲得此項殊榮,因為他努力付出,「得」到乃是實至名歸而已。
    反觀自身「得」道亦是如此,雖言得道實無一物可得,但是真修行者當知!圓明自性澄澈,乃是令心識隨緣真如,回歸不變真如妙締,須知,圓明自性起用,即是真得道,此「道」與 同一法性。接續所言「後人得道何窮數」,欲知「窮數」之意,得先明白「道」降火宅,降在自身,自身即是道場,如何在自身圓明覺性正作用,成就無上菩提,唯有徹見自性,自澄己性,方能言論百千法門同歸圓覺如來,自身無明,究竟明澈,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同證果位。
    因此,且要感恩六代祖師薪火傳承,不令中斷,其中將道脈相傳,尋覓繼承衣缽之完人,即是面臨最重要的一環,如太上老君曰:襲明章。
 
善行,無轍迹,
善言,無瑕讁,
善計,不用籌策,
善閉,無關楗,而不可開。
善結,無繩約,而不可解。
是以聖人,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。
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…。
 
    由襲明章明白,歷代祖師燈火相傳,從亙古至今,從幽暗到光明,又由眾生至證菩提,若非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云:「法東流,入此土,菩提達摩為初祖,六代傳衣天下聞,後人得道何窮數」,試問!豈有末法的修行者,能共沾這殊勝的因緣,同證無上菩提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