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7-08-30
建法幢  立法旨  明明佛敕曹溪是  第一迦葉首傳燈  二十八代西天記

    第一迦葉首傳燈,二十八代西天記:

    世尊曰: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。
    大地眾生,本俱足「法性」,法性於色身曰:「本如」,「本如」未動之初,曰之「如如」,「如如」不動,乃因根、麈、境三相未相應,然~隨諸緣而生,此三相即隨塵緣產生互動,根、塵作用,妄心即散漫於六塵緣氣,不得還住如來性德。
    眾修行者於自身不變真如,不得明澈,因此落在根、塵分別,隨緣真如了別真如實性,意念散幻,無明障蔽,終究迷悶塵緣,歸不得不變真如實性,如噴泉般,隨噴泉噴出的水,轉為水舞、濺成水滴、或化為霧氣,無論是水舞、水滴、化為霧氣,水之本質依然不變其原理,然而隨緣附會的水,因境不同,散發其作用有別。
    換言之,德不缺失乃是俱足「量質」,「量質」指本源湧現力,Power,「祂」是德性彰顯泉源,亦是心頭根源,曰之為心量寬廣,經云:「佛佛唯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」,皆以心量寬廣為首要,眾生本俱足能成佛之量質,然~心念起無明,如噴泉之水,減水損德,缺光失質,倘若不識性德,眾生欲成佛道,恐如釐牛愛尾,終其一生,依然原處打轉。
    經無始劫終究輪迴不已,因此,歷代祖師,由第一迦葉首傳燈,迦葉佛傳心性大法,令明悟自性真如大覺者,將大道法脈單傳獨授,不令道脈間斷,直到二十八代祖師,將道脈傳承由西東傳,使東土修行者,明悟自身真如,了知真如實性,這盞心燈,亙古以來未曾熄滅。然而,眾修行者又當如何能自澄己性,性光流布天地間?既在第二段,建法幢,立法旨,明明佛敕曹溪是。
   
   建法幢,立法旨,明明佛敕曹溪是:
    「建法幢,立法旨」,修行者當知!自性真如起用,若不明自性妙締,不離自性真如起用,即落阿賴耶識,當下即淪為知識解,任由無明生滅轉替,隨念頭輪迴轉,眾生過慣隨緣真如,執念著境久已!恆順一切萬相令心念起伏不已,殊不知,自性妙締一本散萬殊,卻歸回不了萬殊歸一本之本能。因此「建法幢,立法旨」在於如何作用中回歸真如實性。
    世尊於圓覺經開示眾弟子:自身俱足成佛種智,未發明心地前,必以護之,不令沉淪無明意識而滅卻自性真如之能所。世尊再以圓覺經慈示眾弟子:「若佛現在。當正思惟。若佛滅後。施設形像。心存目想。生正憶念。還同如來常住之日。懸諸幡華。經三七日。稽首十方諸佛名字。求哀懺悔。若佛滅後。施設形像。」
    因為眾生不明體性,而忽明忽暗,無法常住於清淨本體,故妄心一起,清淨即離,眾生與佛,本無差別,佛性皆俱足清安、自在、快樂之實性。然而,覺者念念覺,覺性清淨,無染無雜,心境萬象,條理不紊亂。如常言道,身從百花過,片葉不沾身,意指:心境萬象本自然,因心本來活躍,片刻未曾歇息,心能造萬象,萬象因「心」有,覺者不昧於「心」之大能,隨心境自在,隨萬象自由,因此清安、自在、快樂,常住於本源。
    眾生亦俱足輕安、自在、快樂之法性,不同之處,在於(輕安)需藉於法樂助緣,(自在)需藉於解脫相,(快樂)需藉條件性,反之,眾生妄念瀰漫性體之處,心地本如不得如是,接踵而來即是風雨再起!因此,「建法幢,立法旨」之大法傳授真修行者,不再落入眾生之念,如同「建法幢」一般,暫時隔離根、塵、境之對待,轉識成智,達到體用一如,不受根、塵、境摧殘如來藏諸性智!
    若還不行,「經三七日,稽首十方諸佛名字」,意旨呼喚自身覺性。因自身如來藏裡,俱足八萬四千佛性種智,雖言呼喚實無呼喚之意,乃令妄心歸於自身本覺,得以法樂助緣,不受無明牽絆方能自在,得以心靈喜悅慰藉,此大法性不立文字,不設形相,若能明悟自身、心作用,即能令其「心」成其「性」,「心性」如如既是法幢已建,法旨已立,六祖大師將無形無相之「大道」流布十方,令眾人聞「道」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無一法與人,卻能令諸眾成就無上菩提,乃在於回復本來空心空性,即是「無」之實性也!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