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7-04-30
不可毀  不可讚  體若虛空沒崖岸  不離當處常湛然  覓即知君不可見

    「不可毀、不可讚,覓即知君不可見」:
    眾修行者將修行建立在禮節、規範及戒律,於言語毀謗非常謹慎,怕落入毀謗真理罪過,自然於修行中注意自身心、口、意,擔心稍有不慎即落入無量無邊之罪過,眾修行者常以「讚歎」來替代於「毀謗」,然而「讚歎」二字若是相上分別,亦是言不由衷,若非是來自於明澈真如實性之真話實句,這「讚歎」之詞,充其量只是言語上肯定,並非來自真如實性之共鳴。
    因此,與「毀謗」之種性相去無幾,皆非真性妙用,例如前言不敢「毀」,乃指修行者怕落入因果,造下無邊罪過,所以用「讚歎」替代游絲心念,如是之者,實是因不識真如本性,無明行識,「毀、讚」二因即造下善、惡之報,眾生修行,生生世世終究淪為世間福報,與回歸性體本處毫無關係。
    卻淪為眾修行者口頭讚歎他人善行,曰之:「功德無量」,孰知,錯誤讚歎是巧言令色,亦是誤導他人修道之實,豈可將福報曰之「功德」?不知何謂「功德」,六祖曰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」。自身性體不能彰顯,何來功德可得?
    「法性」不能平等種智,早已落入行善、植福之報,心念一起即妄念,因念念非正心之用,老君曰:「眾人所好之善,非善」,「不可毀、不可讚」,告誡意欲明白實性之人,「毀、讚」二者皆無關心性真如,修行者落在相上尋覓,起追求心,即已離開自性寶地而偏離實性也!
    修行者當知「君不可見」,自性本無二處,只因習而遠之,本來圓、明、光、爍之靈覺,沉淪六道,無明覆蓋真如,隨境起妄心分別,當眼根見良緣善境,心生喜悅,當下即已同等善根法性,相對,當眼根見孽緣惡境,心生不平之意,剎那心處煉獄,由於不明實性,一切色塵總來自根、塵相應而起分別。
    昔日,濟公活佛,暫居大陸杭州西湖靈隱寺修行,同門師兄廣亮,因看不慣濟公活佛修行風範,總覺得修行人不修威儀、細行,有損出家眾的聲譽,想盡辦法驅趕濟公活佛,希望能讓濟公活佛遠離寺廟,最後師兄廣亮他終於如願以償,濟公活佛雲遊四海,救濟苦難百姓,亦渡有緣人修行。
    眾生受其大利益不計其數!「不可毀、不可讚,覓即知君不可見」如濟公活佛性德彰顯,並非旁人能以色眼見得,更無關於言語讚頌,試問靈隱寺裡的出家師父們對於濟公活佛修行之素行,豈能讚揚?
    有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,五歲的心願,故事描述一對姐弟自小家中清寒,父親很早就去逝,留下他們母子三人,在一個深夜裡,一場無情大火奪走了他們的母親,連唯一能遮風避雨的家,也付之一炬,姐姐年僅八歲,在這場火海裡造成雙眼失明,面對殘酷事實的打擊,小小年紀的姐姐痛苦得似乎活不下去,然而,想到年幼無知的弟弟,無人照料,她不能丟下弟弟,獨自到天堂尋找她最敬愛的媽媽!因此,失去雙眼失明的姐姐從此帶著弟弟浪跡天涯。
    一天的因緣,巧遇一位出家師父出來托缽,知道他們的處境後,決定帶姐弟二人回寺裡,一日寺裡正在做早課,出家師父們在大雄寶殿個個神情凝聚自身中的經典讀頌,弟弟小吉帶著他最忠心的朋友小狗~微風,小吉告訴微風說:我們兩個真的好無聊喔!
    這裡每個人都在裝佛,動也不動一下,除了我和微風會動之外,大家都像木頭人了,微風在大雄寶殿跑了起來,小吉追著微風,不可以跑,雖然他們動也不動一下,但是小吉也知道這有失禮節,但是小狗怎知是非過錯,吠聲不斷,又是跳上跳下,小狗終不聽使喚!
    最後跳到佛桌上打破花瓶,花倒水流,所有精進勤以讀頌的出家眾們再也忍受不住了,大家停住手中的讀頌經典,一起追捕微風這隻小狗,同時也要盡快趕走小吉,不要再影響寺裡的安寧及清規。
    經由寺裡的眾師父們討論後認為小吉不宜留在寺廟,所以帶小吉回來的那位師父決定帶小吉到山上去,一塊閉關修行,那時正值寒冬,師父見山上的糧食不夠,師父必需到山下去買糧食,當採購糧食回寺途中時,一不小心掉入萬丈深淵山溝下,昏迷不醒,最後出家師父獲救。
    經過了一星期之後,師父才醒過來,知道自己昏迷多日,師父急忙回原來的寺廟帶著小蘭一起趕回山上,此時師父帶著小蘭到山上的寺廟,見到小男孩小吉已經去世了,小吉的靈魂從身體輕飄而出,小蘭原來瞎掉的雙眼,竟然當下見到觀世音菩薩,雙手接走小吉的靈魂,小吉開心的說:姐姐,我們找到媽媽了,妳看是我們的母親。
    小蘭不只眼能見到觀世音來接走小吉,眼睛當下亦見光明,亦能聽到小吉快樂幸福的聲音,小蘭當下所見的影相,令她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,但是不可能的事全發生了,小蘭亦重見光明,弟弟小吉回歸體性的懷中。
    從五歲的心願了解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藉用姐姐小蘭身份譬喻自身不明意識,再藉喻弟弟小吉名稱,謂之吾人身體,當今修行者,對識不明,猶如見不到實相演化,過著今夕是今夕,明日又是天涯般之遙遠,只因不識自身體性泰然,般若妙體不能流露,智慧不能常現。
    如姐姐小蘭,眼睛不見一物,卻帶弟弟小吉浪跡天涯尋找母親,反觀修行者倘若不識自性真如,猶如無明意識作用,尋找一位曰之:「自性真如」可作依歸,孰不知,「錯知解」種性因,乃來自「邪思見」,故事裡的姐弟,因為一場無情火海吞噬小蘭與小吉的家庭幸福,若將五歲的心願用來影射修行者,何嘗不是如此?
    自從靈覺降入色身後,無明覆蓋真如,靈覺遭淹埋,性光不在,爾後輪迴六道,終不能自澄己性。然而體性,本屬天然,符合於自然性,之所以覺性不「靈醒」,只因受無明意識所障,受四大色塵所礙,原因在於自我意識過強,眾修行者若能如嬰兒赤子之心般的柔和、純善,性光即與同住「四大」,然而嬰兒雖有柔善之心,卻缺少於智慧彰顯。
    因相上塵緣辛、酸、苦、澀事態,即是磨練無明意識,常言道,千垂百煉造金剛,因此,不可疏略逆境造英才佳機。當體明澈,識亦澄澈,若瞎了雙眼的姐姐小蘭藉喻為「識」,而弟弟小吉則是善良之根性,當下合而為一必然識大為體。
    
    「體若虛空沒崖岸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:
    如何使自身妙明本體真正開光點眼,使「識」醒覺?回到前言「不可毀,不可讚,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不能見是因修行者處於無明意識未開光點眼,因此尚未「開目」,無明識心一旦能開光點眼,則能了達「體若虛空沒崖岸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真實相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