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6-11-30
大丈夫  秉慧劍  般若鋒兮金剛燄  非但空摧外道心  早曾落卻天魔膽
 
非但空摧外道心
    「道心」意指明悟「理」之實相及求「道」之心,修行者起念欲修持,即離開自性清淨本源輕安、自在之心源,當下淪為憂患意識主宰真性,無明將覆蓋真如,然~空心空性是唯一能除却之大法,雖是如此,修行者對於「心」卻認識不得,對於「空」之實性則難以契入。
    須知!修行貴在修心,修心必須明澈意識,所謂:意識心,「意識」能分別與含藏,「分別」時,正是根、塵、境起交織作用,即刻落在善惡對立中;「含藏」時,即落在深層意識植入輪迴種性因。真修行者對於識心作用不容小覷,真修者又如何使「識」澄澈正用?修行意欲「識澄」,得先明悟一切法皆經由三種識和合,方能現起,方能儲存。
    首先了解,初能變是阿賴耶識,當某一「業」的種子成熟時,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,遇到增上緣,便變現起來,名為異熟能變;次能變是第七末那識,業的種子雖然成熟,卻得倚賴末那識不斷的我執,發揮它恆審思量作用,無明境界方能生存,故名為思量能變;第三能變則是前六識,雖然七識和八識這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,倘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,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。 
    換言之,根、塵、識三能,即是「心」的資糧,若不明澈清淨無染的心,祂的資糧原是取自於根、塵、識,此三能的作用力足以讓心起種種意識分別,則被塵勞無明封鎖,則不得究竟解,因此要達到空心空性得由這三能的作用著手。
 
早曾落卻天魔膽:
    「佛與魔」全在一念正與邪之區別,倘若能明澈自身意識潛在作用,心量廣大方能無有邊界,因萬物共用一個心體,然而大眾漠視「心經」通於真空之性,「心是插頭、身是插座,宇宙是大電源」,若能正視「心經」之理,大地河川無一不是修行者之導師,無情說法是效法道之準則。
    當知:「無為而說,方是大說。」有一則禪宗公案:洞山去參拜溈山,他問溈山是否無情之物真會說法?如果無情會說法,為什麼我們卻聽不見它說法呢?經過了一番討論,最後,溈山說:「我父母所生的嘴巴,不是替你解說的。」洞山迷惑地問:「那麼是否另外還有得道之人,我可以向他去求教呢?」
    於是溈山便介紹洞山去見雲巖曇晟,見到雲巖,他便直截了當地問:「無情說法,誰能聽到?」雲巖立刻回答:「無情能聽到。」洞山再問:「你能聽到嗎?」雲巖說:「如我能聽到,我便成了法身,那麼你就聽不到我的說法了。」洞山仍不解地問:「我為什麼聽不到呢?」
    雲巖便舉起了拂塵說:「你聽到了嗎?」洞山回答:「聽不到。」雲巖便說:「我說法,你都聽不到,更何況無情說的法呢?」洞山又問:「無情說法出自何典?」雲巖回答說:「彌陀經中不是說:水鳥樹林,悉皆念佛念法嗎?」聽了這話,洞山心有所悟,便做了首偈子說:「也大奇,也大奇,無情說法不思議,若將耳聽終難會,眼處聞聲方得知。」
    接著雲巖又問洞山說:「現在你很高興,是嗎?」洞山回答:「我豈敢說不高興,我高興得正像在垃圾堆中,撿到了一顆明珠。」當洞山辭別雲巖時,雲巖對他說:「自此一別,恐怕很難再相見了。」
    洞山卻說:「是難得不相見呢!」臨行時,洞山又對雲巖說:「在你離開世間後,如果有人問起關於你的情形時,我將怎麼回答呢?」雲巖沉默了好一會,才說:「就是這個。」聽了這話,洞山沉吟了一會,雲巖接著說:「你須承擔大事,自己要小心啊!」
    於是洞山走上了行程,路上玩味著老師的那句話:「就是這個。」後來,當他渡河時,偶然的看到河中自己的倒影,使他突然間徹悟了所謂「就是這個」的真意,便把心得寫成了下面一首偈子:「切忌從他覓,迢迢與我疏,我今獨自往,處處得逢渠,渠今正是渠,我今不是渠,應須恁麼會,方得契如如。」
    洞山這首偈子:「切忌從他覓,迢迢與我疏,我今獨自往,處處得逢渠,渠今正是渠,我今不是渠,應須恁麼會,方得契如如。」,意指:著相修行,誤歧途,今知色塵有道跡,道跡非真「道」,「道」遍及一切處。換言之,修行落在「識心」精進,當知!修行「理念」來自外緣傳授,非關自身真如發起妙智慧!世智辯聰,亦因逞一時之見識。
  
大丈夫,秉慧劍:
    徹悟大道宇宙真空謂之:大丈夫,生性秉然,氣宇軒昂,自身亦是大法身,不受物境束縛,無有情慾牽纏,此乃自性真如大作用,超然男、女眾相,因此,「大丈夫,秉慧劍」,言明了達實性即是「心、意、識」交融,圓明無礙俱足般若之智。
  
般若鋒兮金剛燄:
    雲居道膺曰:得道者不輕微,明道者不輕用,識道者無感嘆,解道者無厭惡,從天上降下則貧窮,從地下湧出則富貴,門裡出身易,身裡出門難,言語不要多,多了無用處!因此,般若鋒兮金剛燄,如同古德云: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」,此般若之性為金剛智慧劍,能斷五欲,能明澈十方,雖肉眼不見其鋒劍,然而正眼能相應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