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6-10-31
損法財  滅功德  莫不由斯心意識  是以禪門了卻心  直入無生知見力
  
損法財,滅功德,莫不由斯心意識:
    意識不明澈,總歸類意識無明,意識無明豈能在性宮「成法財,立功德」,法財與功德是並存相等,如金剛經云:為人解說四句偈,遠勝於佈施恆河沙之功德,何以故?因了徹四句偈是內德性宮已能實證,方能為大眾廣說此四句偈真諦,「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?應如是住,應如是降伏其心!」言簡意賅,道盡「意識」大作用。
    從四句偈,令修行者莫不對世尊了達真如實相讚嘆不已;修行者若不識自性真如,必定不識自身「心」之作用,心能起善,心能起惡,皆屬自然,其自然性,猶如種子埋在大地裡,時機一到種子發芽結果必定如其種性,是瓜長瓜,是豆長豆,焉有錯長之理?
    因此,心的種性因藏於意識田,然~修行不識如來藏「心識」本源,終其一生,窮理盡性,終究落在法上修,在相上持戒,無關了達真如實相,眾修行者意欲了達自性真如,必定要從「心」著手,雖言「心」本不可見,但有跡可尋,甚至在二六時中不曾消失過蹤跡,既然二六時中未曾滅卻,何故眾修行者難自覺?
    只因眾生心念全擺錯方向,錯用心,原因何在?因根、塵、境是「心」的連接處,「心」起對待分別時,當下無明意識正在含藏,亦在遊移,當無明意識含藏諸境,亦遊移累劫諸無明,同時產生一含一移時,即是心念轉識成智時,如壇經云:「大圓鏡智性清淨,平等性智心無病,妙觀察智見非功,成所作智同圓鏡。五八六七果因轉,但用名言無實性;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。」言盡識心含藏及本源無染的流露。修行者如何了然於心,行之於體?承如永嘉大師曰:「是以禪門了卻心,直入無生知見力」。

是以禪門了卻心,直入無生知見力:
    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,若言「以禪了卻心」,必定讓修行者落在禪定解脫,因此,永嘉大師接續言明,「直入無生知見力」,莫教世人又落在相上受法束縛,不得自在。
    禪宗公案云:「苦惱什麼」,某次有一位很熱誠的學道者來拜訪老子。老子問他:「跟隨你來的是些什麼人啊!」這位學生轉身去看,什麼都沒有,大為驚恐。老子便說:「你不了解我的意思嗎?」這話更增加了學生的驚恐。「你苦惱些什麼?」
    這位學生說:「我不知時,別人把我當作笨蛋;我有所知時,而知識卻給我帶來了煩惱。我不仁時,傷害了別人;而我為善時,又吃虧了自己。我不義時,有損職守;而我盡職時,又吃力不討好。究竟怎樣才能跳出這種矛盾,這是我所求教於你的。」
    老子回答:「剛才,我初見你時,從你的眼神,知你深陷於矛盾之中,現在聽了你的話,更知你痛苦已深,你驚悸於死亡,就像嬰兒失去了父母一樣,你拚命地尋求,就像拿著很短的竹竿探測海底一樣,你想找回失去了的真我,卻茫然不知走向何方,真是可憐呀!」這位學生便請求他修煉的工夫。十天以後,他仍然失望了,便又去見老子。老子對他說:「放於道而行,一切會雲消煙散!」
    的確!世人心性不明,覺性常處昏昧幽暗,眾修行者當須徹悟,「了知」只是意識行態!倘若體不明澈,終究覺知是難親躬!如何方能「了達知見力」?眾修行者,若欲「了達知見力」,唯有直探心性本源,所謂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正是直入無生本源也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