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6-08-01
心鏡明  鑑無礙  廓然瑩徹周沙界  萬象森羅影現中  一顆圓光非內外
  
心鏡明,
鑑無礙
    心如鏡子一般明亮,明亮鏡子能清晰照物,心如鏡子般之明亮,在於根、塵相應時事、物分明,事、物圓滿,亦不沾染,亦無痕跡,如是內心明澈,如同菩薩雖往返天上、人間,卻是自由不礙,其因乃是菩薩能關掉自己的生死門,不受生死之苦,因菩薩「心」已明澈不再覆蓋無明。
    反觀眾生,依然俱足佛性,但由於累劫以來,層層無明覆蓋真性,使佛性無法彰顯,自身般若覺,皆被無明意識主宰著,因此,根、塵相應亦是植下輪迴種性。
    真修者修行當明「心經」,須知!當心不明時即落於「心後」,此時的「心」忽高忽低、忽上忽下,時而遠、時而近,這即是生滅輪迴「心」,眾修行者當得明悟自身、心作用,當如何使自身「心」已成為妄心,曰之「心後」,再將「心後」流經「心前」,菩薩慈示眾修行者:修行當得放下錯誤觀念,有正確理念、觀念,修行方能五氣朝元,一性圓明,如此必能證得果位。
    修行得認識自己,自身、心則能豁達、自在,自身、心欲達自在者,必先與心識為友,正所謂: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也!當知!佛性本是光明無礙,眾生沉淪生死,乃因受自身中的慣性障蔽如來實相,何其冤枉,因無明行識作用諸根,總比覺知來得快,當自身無明行識主宰諸根,雖言,外境塵緣本原自然,但由自身無明左右意識,眾生終不得自證其意,試問,何時才能識大為體呢?
    眾修行者,每天過的生活,猶如坐摩天輪般,「心」的起伏從低到高,從喜悅、期待、刺激、忐忑、不安,漸漸走下坡,一天之中,不知摩天輪搭乘多少回?然而自身卻不自覺,只因眾生「妄心」起伏的生活已久,忘卻自性本來清淨之實!
    「心鏡明」方能「鑑無礙」,鑑:鑑定、鑑賞。再者,鑑定珠寶者稱為鑑定專家,專家一眼即能知曉這顆鑽石的價值,藉喻五祖大師常勸僧俗:「但持金剛經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」。為的就是希望將密意傳附承繼衣缽~六祖,爾後,六祖惠能果然聽聞「金剛經」悟得密意之玄,前往黃梅參禮五祖,五祖道:「汝何方人?欲求何物?」惠能對曰:「弟子嶺南新州百姓,遠來禮師,唯求作佛,不求餘物」。
    這一答一問之間,五祖猶如鑽石鑑定專家,當六祖參禮一代宗師時,五祖祂看見了一顆完美的鑽石。惠能又曰:「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」。這讓五祖馬上認定這就是祂要找的「鑽石」,眼前這位即是五祖要尋找的衣缽傳承者。
    其實每個人皆如五祖這般,因為自身當中也有一位無師智,能夠「鑑無礙」,然而卻被自身無明意識所障,本來「鑑無礙」卻變成了障礙,被自己設下的層層機關所障。
    常言道:「真愛」是一把鑰匙,「祂」能解開一切障礙,然而眾修行者卻不願用「真愛」解開密碼,反倒將自己關在暗無天日之城堡裡,其實真情自性流露,也沒有不能解開機關密碼!其方法只不過是「識」的澄澈與觀念轉變而已,「心境」自在、豁達猶如天壤之別,這即是一悟即至佛地,當下契入心性本源了達真理實相。
 
廓然瑩徹周沙界:
    「廓」是寬廣無有邊際,廓然瑩徹周沙界,「廓然」猶如性德光暉,內在廓清,無內無外,遍及周沙界,實相有體無形,因此,藉於相界呈現「廓然」實證真如,例如「廓」是物體的邊際,強名曰:「輪廓」,所指的是物的外形,如圓形、正方形、長方形、三角形;若以物體呈現廓然的性德,猶如佛、菩薩圓明無礙瑩徹周沙界之性光。
    倘若修行還無法契入自性真如,就如同受到修行的法門拘束,再精進的修行也只是自性自渡,如一間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房間,當燈一打開整個房間都亮了起來,雖然屋子已亮,然而亮度只在這個房間,卻無法穿透隔著水泥牆的另一間,或光透牆於外,充其量只能「光明」於屋內盡頭,即是四面牆,反觀修行者也侷限在自己的思惟、見解格局裡,如明亮的房間,只有利益自己,無法利益眾生,因為被框框給框住了,自身真性作用,被自己預設的範圍框住,無法朗照寰宇。
    真如本性即是道源,經云:「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。」心明體澈即是一如,亙古以來歷代祖師所傳承~襲明,如:世尊大澈大悟、了達實相與道合而為一者,祂的明澈照耀大千世界,遍及一切處,「祂」是與天地同光,世尊使自身生命發光、發熱,「祂」將生命昇華為慧命,亦使眾生解脫無明假使真性,成就無上菩提,「祂」的慈悲大愛所傳的真理可通三界,不論人、仙、鬼魂都得大利益。
 
萬象森羅影現中:
    眾生自身皆具佛性,因此,根、塵相應方能起作用,而凡夫的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恐懼、不安、喜樂、憤怒、種種的情緒,皆是因為「心識」有所感受,情緒無時無刻都在改變,起伏情緒是凡夫無明所產生的森羅萬象,森羅萬象變化萬千,是因為凡夫自身不變真如被無明覆蓋,而隨緣真如就隨無明起妄,由凡夫又落入無明行識的眾生,眾生所生起妄心,亦是輪迴的種性因。
    「妄心」即是幽暗無明的森羅,如影隨形,行善、做惡即落在無明意識檔案,在今生或來世呈現諸相因緣,善因即得善果,惡因即得惡果,絲毫不偏差,然而,眾生不明自身圓覺如來,「萬象森羅影現中」只落在根塵上作反射作用,對自己的「心念」不了解又被感覺帶著走,這種影像反反覆覆,顛沛流離本心本性的正用;與佛、菩薩圓明覺性迥然有別,佛、菩薩廓然瑩徹周沙界,是明徹寰宇,洞悉諸因萬象,因果對佛、菩薩而言,並非輪迴,而是道的自然性。
    因此,佛、菩薩不斷因、不滅果,但敬畏因果,因為因果亦是道法自然的延續,然而佛、菩薩法性空無寂靜,一切因果皆如夢幻,因此性光流布宇宙間,「萬象森羅影現中」,而這個「中」,如經云:諸佛菩薩從中出,意指:諸佛菩薩自身明徹覺性,即是體中圓,亦是「道」之化身。
 
一顆圓光非內外:
    對於徹悟宇宙實相的覺者,是廓然瑩徹周沙界,雖說是「一顆圓光」,亦是強名而說:如古德茶凌郁禪師的見性偈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」偈中的明珠所指的是性德無缺無陷,俱足圓滿,圓光能遍及一切處,無有一絲幽暗,更不分理天與地府,這「一顆圓光」朗照寰宇,卻不著行跡而利益天地萬物,因為這圓光是道的實相,祂並不是明與不明的分別,更不是相上所能見到的物體,祂充滿實地性的動能,能與萬物合其性,將有生有滅、有情無情的人、事、物、相,輾轉不息、不偏不倚、不錯不亂。即是「道」之圓光,「道」之運行。此「圓光」不只能運作萬象利益萬物,倘若自身的真如實相也能明徹十方,圓光非內外般,即與道相同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