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6-08-01
不求真  不斷妄  了知無法空無相  無相無空無不空  即是如來真實相
 
了知無法空無相:
    修行者得了解何謂「了知」之意?「了知」意指知道、了解道理之義,然~道理並非真理,因為道理是落在意識言語的表達,大都是來自知識所知,經驗所應證之理論,倘若真修道者以「了知」二字當是究竟,充其量只能證得神通法門。
    四祖道信曰:『河沙妙德總在心源,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神通變化悉自俱足不離汝心。』從四祖道信所慈悲告誡大眾,『河沙妙德總在心源。』因此,讓修行者更加了解,修道之人,若不識自本心,是不能澈悟自身本覺,儘管終其一生,精進修行,依然落在意識分別的「修法」,依「了知」修行,豈能契入真空實性之妙呢?
    真空實性方有萬相,天地萬事、萬物皆由真空實性所變現,雖然如此,不明心源妙德的作用,則會落在無明意識起分別,甚至無明覆蓋真如,心念一旦蒙上塵沙無明,心性光輝猶如太陽長沉西下,大地將要長處黑暗,如向陽植物無法順利成長,甚至釀成青黃不接之際,當然這只是用來譬喻自然界的循環,倘若用來引述自身中的無明,那可不容小覷其中的嚴重性,因為「心識」不透澈終在自身幽暗的森羅當塵客,豈能脫穎而出?身在紅塵,心不沾染塵,更能與塵同光,同證真如實相,四大假有本不假,亦無有真,可言真空妙締。然而修道之人又當如何才能了達澈悟自性本源呢?
   

不求真,不斷妄:
    首先當以「不求真,不斷妄」方能接續到心的源頭,「真」無需求,一有求的念頭即非真,例如:男女之愛、夫妻之情、父母之恩、朋友之義、天地之德…等。愛、情、恩、義、德,絕非以「求」即能所得,因為它自身本俱足不滅定義。實乃真情至信,此真情至信來自天性,然而真情至信卻不可求,如,世人不求沒有「感覺」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來當伴侶;又如,怎能以大筆錢財買陌生人來當父母。因親情並非以錢財能換得;再則朋友亦在患難之下見真義,豈能造作人情而得珍貴友誼。
    天地之德本來無私,並非「求」得殷勤而得更多天地空間。須知「真」遍及一切處,有德者未曾失「真」。然而不明道德者,亦不曾離開過「妄」,因為不明道德者,根對塵皆是妄。修行者不識「真心、真性」,當心念一起皆是妄,一念不生亦是妄,當知動、靜二相,皆非是自身真如正用,因為起心動念已非本心,只因為求真、斷妄滅良知。
  
無相無空無不空:
    六祖壇經曰:一切無有真,此「無」乃是虛靈之意,並非什麼都沒有,而「無相無空無不空」,即是道的源頭,亦是常言道「虛靈」,「祂」雖然看不到、摸不著卻是蘊含著一切,雖說是空,卻蘊含萬有;說不空,卻無一物可得;說無相卻有著山河大地,渾然天成的美景。
    「道」在自身中亦是如此,「祂」無形無相卻能造就萬相,而萬相皆由心念演化而生,外在有大宇宙,自身亦有天地寬,自身的天地無異外相的天地,自身之「道」運行色相的生滅,然而眾生雖然自身俱足「道」之尊貴,如天地能孕育萬物、萬相,卻不能如天地無為而合乎「道」,因此,眾修行者若不能澈悟無相、無空無不空之奧義,眾生終不得了達,本來無染無住無著的天心,因為塵沙無明而覆蓋真如,不能達到「空、無、寂、靜」。 
  

即是如來真實相:
    修行者欲達「即是如來真實相」,自然是紙上談兵,無濟於事,因此,得要從根本源頭著手,方能契入自身如來真實相,否則在人世間不斷生死輪迴,東家男,西家女,忽人、忽畜,累劫以來的無明意識成為輪迴種性因。
    今生聽聞真理,了解何謂「真實相」?了解「體與識」本一如,必然得從心下功夫,自己寫的程式要自己來解,解開累劫以來所設的種種無明行識的機關,無明行識的機關亦是流浪生死的原因,使無明一層層的覆蓋,「識」不能澄澈,因此,根對塵的接觸點,亦是解開機關的程式法,也由此處方能溯溪而上,了達性海,方能與仙聖齊肩,與諸佛同流,與天地同光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