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6-07-29
不求真  不斷妄  了知無法空無相  無相無空無不空  即是如來真實相
  
了知無法空無相:
    不明實相的修行人,常落在「了知」上打轉,誤將人世間的修行法門,當作自身如來禪而修,不得契入「了知無法空無相」的真實義。圓覺經,普眼菩薩請示篇,以『四大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清淨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佛十八不共法、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等種種法門』請示世尊,然~世尊皆依眾生根基差異,而循序漸進教導如是而修。
    反觀末法修行者,若逐一修行真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,況且一切有為法,如夢如電,豈能恢復自性如來之妙用,因自性如來本無缺失,更非是精進道業而得。如世尊在金剛經最後,以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慈悲眾修行者切莫認假修真,而自障心性本覺。
  
了知無法空無相:

    「了知無法空無相」亦是告知修行者,倘若修行不明白自身的無明行識則會自毀道種,而將意識心的無明,套上分別對待的認知修行,只是徒增生死輪迴種,終究是六道往來的塵客,因此永嘉大師慈悲大眾,一旦落入「了知」二字,是難以回到真如佛性不善不惡的本性中,因為「了知」是「識心」的認知,是經驗的累積,更是塵沙無明的產品,一一堆積猶如須彌山。
  
無相無空無不空:
    「道」,無形無相,「道」,在一切相上,「道」,無所不在,「道」,遍及宇宙,「道」,無所得卻不曾有失,「道」,主宰虛靈萬相,卻不住一切萬相。
    因此「無相無空無不空」又曰色空一如,「道」運載成、住、壞、空,又接續著空、有、成、住,但是終究都是生滅性的種性因。然而對道之本源無有增減,無有富貴或貧賤,猶如空氣,用之不盡,亦揮之不走。對人、事、物、相從無障礙,因此祂色空一如,也是無相、無空、無不空的本質。
  
不求真,不斷妄:
    眾人在修行當中,往往想要精益求精,想要求得達到「真、善、美」的境界,心中自然會生起「求真」及「斷妄」兩個法門,然而這兩個法乍看之下好像找到修行的要領,其實它是錯誤的觀念。
    因為真如自性本是「真、善、美」,世人本自俱足,只因動念而起諸妄想。妄念猶如無常一般如影隨形,試問:眾修行者又如何去斷滅它呢?倘若眾修行者,以修不起心、不動念,若如是修行,猶如枯木死灰一般。
    世尊在楞嚴經曰:阿羅漢為焦芽敗種,唯有菩薩才是真佛子。何謂焦芽敗種?只因阿羅漢修的是自了漢,豈敢動心?自然亦不敢動情也,因阿羅漢怕求真不成反被妄所束縛。
    而永嘉大師慈悲大眾:「真不用求、妄無須斷。」因為體、識若澄澈,縱然是妄也是真。然而識若不明,體亦不能現,即使處於真,依然見不到真。
 
即是如來真實相:
    如來實相即是能見、能作亦能用,在一切塵相上展現,祂是如此的無為,而無所不為,乃至於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,也依如來實相自然體現。乃至五大,空大依然是無相、無空、無不空之真實,又達到六大為識空,此「識」即是心識大為澄澈,曰為:「體、相、用」一如,名為悟道,即是如來真實相。然而雖說有萬般,終究還歸於自身中的「覺」,「覺」能識得,真與妄是一如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