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6-05-30
江月照  松風吹  永夜清宵何所為  佛性戒珠心地印  霧露雲霞體上衣
  
江月照,松風吹:
    眾修行者,善於藉喻大自然界之物,大自然的無為,依大自然無言說法,訴說真理實相效法自然而修,菩薩偈曰:「松勁石堅金剛修,風柔雲輕任遨遊」,借此偈曰,與「江月照,松風吹」,「風柔雲輕任遨遊」用來輝映「江月照」,將「松勁石堅金剛修」互相輝映「松風吹」。
    「風柔雲輕任遨遊」,「江月照」,一輪明月照耀九洲,月亮不只是照在台灣,凡身處地球村皆能共賞明月,雖然時間地點不同,然而明月不受雲來雲去而有所影響,雖然月有圓、缺,月有陰、晴,然而儘管月圓、月缺、月陰、月明,皆不影響月亮高掛天空、普照大地之實,偈曰:「風柔雲輕任遨遊」,月亮常住太空,能與柔風輕雲為伴侶,添增良宵美景,因此,美麗的夜景更加動人。
    「松風吹」,「松勁石堅金剛修」,松要有勁道,經得起風吹日晒雨淋,「松」,生長在岩縫中,佇立壁崖上,「松」,並不需要多少肥料與多少水量,因「松」的本質耐熱、耐寒,其中以寒冷的氣候而言,「松」更能承受雪霜酷寒。
    修行,若能如同「松」的毅力,不需藉由外在給予太多的慰藉,自身中的輕安、自在,即能取得無量、無邊的性德,亦能流沛天地。
    「松風吹」,譬喻是學習「松」的精神。有一位「口足畫家」出生就沒有雙手,有一次她被邀請到某個中學,參加一個座談會,教導學生,學習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,一位學生不客氣的問道:妳沒有雙手,又不需做事,怎能料理生活上的瑣事,一切工作都是別人替妳處理,又怎教導別人學習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?對於妳沒有雙手,妳又有什麼看法?
    當學生問完了一連串尖銳話題,隨之她就咬起筆,在黑板上寫著,我的「腿」很漂亮、我的「腿」很修長、我的「腿」可以幫我做很多事、我的「腿」可以帶我走很遠的路,我有疼我的爸爸,我有愛我的媽媽,我有關心我的上帝,我有好多的朋友,最重要的,我過得好快樂,因為我只看到我所擁有的,我從來不會去看我沒有的。
    當「口足畫家」寫完黑板上的字之後,掌聲四起。雖然是個小故事,卻是真人實事,故事中的「口足畫家」心性的情操,是值得敬仰的。
    若用來影射修行者,於自身的覺性,本俱足真性德行,此德性只見真、善、美,又如「松」這般毅力堅忍不拔,能超俗且清高,內在欲望似乎不存,對外在又不攀緣,如同「松」的風範,方是修行人的楷模。
    因此,真修行者如何契入「松勁石堅金剛修,風柔雲輕任遨遊」的實相?得先明澈大自然的無言說法。
  
霧露雲霞體上衣:
    即是真修者,根、塵相應真槍實彈的操作,此四個字區別四個含義,如第一個「霧」字,若隱若現,當肉眼能見霧氣,則霧氣障蔽物體。第二個「露」字,礙於前進,「露」,猶如流浪街頭,寒風刺骨。第三個「雲」字,漂浮不定,朝不保夕。第四個「霞」字,彩霞,曰:受人讚美。
    何謂「體上衣」,其義代表的次第果位,如:媽祖祂身著鳳冠霞帔;觀世音菩薩的蓮花台。然而,不管是鳳冠霞帔,還是蓮花台!眾修行者想獲得修行的證果,修行過程必然得經過這「霧、露、雲、霞」才能了達這個體上衣,若是未經霧、露、雲、霞的歷練,「修行」二字,終究只是個名詞,若欲證次第果位,終不能落在於自身。
  
永夜清宵何所為:
    身處中夜則是清清涼涼,無有朦朧的霧,亦無寒風刺骨的露水,不見能匯聚成雨的雲。真修者於修行過程,如是平順,想獲得「體上衣」則不可了得!有道是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,如何讓自己的妙智慧真正的彰顯。
    須知!欲成就自性如來種,必定經過一番寒風刺骨,方得梅花撲鼻香,修行者自身能接受霧、露、雲、霞的洗禮,即能證得次第果位,亦能取得「體上衣」,亦能了達快樂瀟灑、解脫自在,心中不存煩惱,亦無是非過錯,更無困苦顛倒,自身性德的美玉,方能現世間。
  
佛性戒珠心地印:
    本來佛性俱足,本無一物可戒,亦無一「珠」可名,有說皆為假名,但是談到「心地印」,須知!心地即是實性,雖然「此心」見不著、摸不到,然而祂是成佛作祖的總性因,此心寬廣無邊際,其圓無比,猶如「珠」,若「此心」不圓,則不能了達佛性俱足圓滿。
    常言道:「即心即佛」,然~眾生心常現前,因此,無明障住心性本如,對於本心卻是「識知」不得,所指的「識」是認識的「識」,「識知」不得,而遠離根本之心性,若不能認識到自身的心地,所談佛性,也是枉然。
    修行者如何達到「心地」中的究竟解?唯有取得丹心照汗青,方能了達「心地印」的實相,如前言「江月照,松風吹」,接續的「霧、露、雲、霞體上衣」,接下來「永夜清宵何所為」,第四句「佛性戒珠心地印」,直接把三個字「心地印」,淋漓盡致表達。
    「心」的慾妄少之又少,自身「心」量即能寬廣無邊,若自身「心」貪得無厭,再多、再大的所得,依然不能使「其心」得到滿足,「其心」不能滿足,乃因貪婪之心如蛇吞象這般。
    純善的心地,眾生皆俱足,其差別在於如何真正烙印出佛性的本質?唯有在自身中對自己的「心地」了達澄澈與明白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