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5-11-30
幾回生  幾回死  生死悠悠無定止  自從頓悟了無生  於諸榮辱何憂喜
  
幾回生,幾回死,於諸榮辱何憂喜:
    「幾回生,幾回死」,世人落在生死輪迴載浮載沉,猶如水中浮萍,隨波逐流。眾人所見到都是相上的生滅,然而,自身無明意識作用,執有著妄則是渾然不覺,因此,落在識心的生滅相,修行者若能了達生、滅實相,「死」,實是「生」的開端,因為「死」接續「生」。
    一部電影~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」,故事主角:艾迪,在潛意識裡,時常浮現艾迪的妻子在為他慶生,因艾迪的意識含藏畏懼生、死。而慶生的意義,表達潛在意識對生、死相的植入,自身所含藏末那識,即由境在根塵起作用,此乃是幻,此幻則游移諸念,而自身每個念頭皆是無明意識的誕生,故曰:「生日」。
    「生日」亦是分分秒秒、無時無刻都在累積,眾人喜愛在每年同月同日當出生為慶生日,然而忽略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,眾人卻只認為值得慶生的日子,唯有色身誕生到人間每年的同月、同日是生日而已,然而在於念頭上的誕生,却是多到不可數,反倒忽略「祂」的重要與尊貴。
    因此用「幾回生,幾回死」告知世人,莫被相上的生日、相上的壽誕而障住了自身心性,卻沒有注意到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哪一天不是色身的生日呢?而且還分分秒秒、時時刻刻,無時不刻都是心念上的「生日」。在無明意識產生時,識心作亂,而妄心又止息時,充分說明內在的生滅實相,相同眾生亦在生與死當中輪迴不斷。
    「於諸榮辱何憂喜」,修行者若能透視生滅循環,對於相上發生的事情,皆屬自然性,世人則不受困塵、境,暫時的假有而心生極樂,亦不因假有的苦而憂傷,深知於諸榮辱何憂喜,因為「道」是無時不刻皆在運行,虛空不變,地球生物依然繁衍,「榮、辱」二因也只是一個循環替代而已。
    然而,眾生被這「榮辱」牽絆著自身的憂喜,亦是被「榮辱」二因束縛,一切的「憂喜」會隨著相上變遷而隨波逐流,一切皆落在生滅相,修行如何契入心性本源?唯有契入自身本是自然無為的作用,應一切的事而不被相上所轉!
 
自從頓悟了無生:
    真修者悟得契入心性本源,回到根本之時,即是「無生」本處,何謂是「無生」?即是自身的「道」,於亙古及末後,從未更改過的原本實相,即是「無生」。
    何謂「無生」?本無生、滅過,化象變相的虛靈之真,既無有生過於諸事上,自然無有滅亡,因自然法則有生必定有死,生死是自然的循環,然而能夠契入到本自無生時,即是真如實相。
    真修者當如何讓自身實相達本還原,回到「無生」本處?心性本就是自然,修行者應該要效於自然法則:輕安、自在,輕安、自在乃是道的全貌,其貌本是自然,但由於不明如來藏之奧妙,修行者用法斷滅,意在不起無明意識,殊不知,若如是作,早已違反自然天性,亦障住了達實相真如的動源。
    如何讓萬事、萬物皆符合它的自然性,自身當中本應符合道的自然性,而不能達到真如實相的原因,是因為契入不了自身的「無生」,本自無始,當然亦無有末,然而對虛靈的實體不透,因而落在相上生滅而苦。
 
生死悠悠無定止:
    眾生落在生滅輪迴,「死」乃是另個開端,一般認為,死是盡頭,然而了解「生、死」實相,如同永嘉大師第十九章節所說:「游江海、涉山川,尋師訪道為參禪,自從認得曹溪路,了知生死不關」。
    的確,若能達到自性本如的實相,了解自身的無明意識,祂足以令眾生通往不歸路,障住回理天這條路,修行者一旦明白,心性無明即障住回天之路,當下自性實相即能明白,「生與死」它不是對待性,「生死悠悠無定止」祂乃是一如的,於自然法則運行「道」之繁興,須知「生、死」皆是為「道」盡一份心力。
    然而各宗別教有所不同,各宗各教之體悟,及說法言教,亦有所出入,出在於「生」就是生,入在於「死」就是死,死了什麼都沒了!殊不知「道」運行一切生滅,則是欣欣向榮,「道」運行天地萬物,本來自然無有起、止。因此,「生、死」對一位大覺者而言,「祂」是一如並非是對待。
    「生死悠悠無定止」所指的即是一切榮譽、興敗,皆是暫時性而已,修行者了悟「生死悠悠無定止」,透視「生與死」乃是「道」的恩典,不管多少回的生,多少回的死,皆是「道」的美意。世人會對事相上的演變,隨著榮辱、憂喜而被情境帶著走嗎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