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5-10-30
行亦禪  坐亦禪  語默動靜體安然  縱遇鋒刀常坦坦  假饒毒藥亦閑
我師得見燃燈佛  多劫曾為忍辱仙
  
行亦禪,坐亦禪:
    修行者的道場,即是生活中的細節。大多數人離開生活中道場,去尋找有形有相道場素其本位而修,事實上已背道而馳,因不識自身本覺,亦不認識自身法性,因此誤認為此乃藉相修真,修行者一旦藉相修真,實際上已離開真如,亦違反自身之道矣!
    永嘉大師曰:「行亦禪,坐亦禪」。意指行、住、坐、臥,皆是自身佛性之妙用,但凡人不知,所以往外尋找相上殊勝的道場,經由出家師父解說經典,再依經典奉行,修行者如是精進行深,體察確實有受到佛法的教育薰陶,方能成為佛門弟子。殊不知如是修持,其實已經離道矣。
  
語默動靜體安然:
    傳道藉以言語宣揚,其中還包括不以言語來表達,如「說與不說」都能表達真理實相,亦能使眾修行者契入以不言而教,達到傳真理之妙,因此,說法化分為二,一則是以言語宣真理,另一則是不需言語亦能傳達真理,此二則皆能將真理實相流露於天地間。
    悟道覺者心體安然,無有違反自然之性,如無情說法,道法自然,則是根本無上大法,若是眾修行者一定要用言語來教誨,則是落在依教奉行而修罷了。若是如此,終其一生,依然不得其門而入。
  
縱遇鋒刀常坦坦:
    如前言眾人依教奉行,若遇諸境塵緣,無明作亂,豈有縱遇鋒刀常坦坦的胸懷,何故?因為落在文字般若、及知識言詞的修行,怎能面臨諸境而坦蕩無礙?
    常言道:天地不言,藉以悟道之人來傳達天地實相真諦,然而傳達再怎麼樣真,必定還是要自身心領神會方能契入,若是戒律、言語規範而修,一旦無明自性作用,境上塵緣起妄心時,「縱遇鋒刀」又怎能正使真性「坦蕩蕩」?
    倘若旁人一句無心的話,卻如同刀鋒一般鋒利刺傷你的心,你是否為一句話而憂傷難過,試想,這不過是言語的刀柄,並非是刀鋒相向!只是見識刀柄而已,即已遍體麟傷,又如何能面對真正的鋒刀時,當下常坦坦呢?
    常言道:「他傷了我的心」,試問:誰能真正傷了你的心?若有傷心,是因為你有心接受,才會讓這無形的刀背劃到了,真正的刀鋒都還沒相向,心豈有受創之虞?因此,當要明白傷害到你的人,始終都不是別人而是你願意接受那種心痛的感覺。
  
假饒毒藥亦閑閑:
    貪、嗔、痴三毒是輪迴的種性因,因此,眾修行者若不能達到「行亦禪,坐亦禪」,欲了悟「假饒毒藥亦閑閑」猶如水中覓月,終是幻境,因為「毒藥」,意指三毒,乃是貪、嗔、痴,眾修行者若不識自性如來,當「假饒毒藥亦閑閑」,自然不明閑在哪裡?
    須知不明覺知正用者,閑在「貪」當中不能醒覺,在「嗔」恨當中將它視為個性使然,在「痴」當中不能明悟,自身正受毒藥侵襲更是混然不覺,在混然不察覺,相對情緒自然流露出來,是無明意識的宣洩,這種「亦閑閑」還覺得是自然無為性,殊不知與永嘉大師要表明的「假饒毒藥亦閑閑」是迥然異趣。
  
我師得見燃燈佛,多劫曾為忍辱仙:
    經典記載,金剛經云:「若我還存有我四相,燃燈古佛亦不會為我授記」,世尊對須菩提再曰道。曾經在末劫時修忍辱仙,遇到歌利王歌利王對忍辱仙人頗有成見,因此支解忍辱仙人身體,忍辱仙人臨終告訴歌利王,雖然歌利王支解忍辱仙人,但對他既不恨也不怨,來世成佛第一就先渡他歌利王,而歌利王即是這世世尊收的第一大弟子憍陳如
    這是經典上所記載,如果依照文字來解讀其義,則不能深入了解「我師得見燃燈佛」,何謂「我師」?「我師」是真正無師智,所指的「無師」即是自身無上大法的真師,亦是自性如來,能得見燃燈佛,即是明澈古神,自古以來不曾滅過,亦是本覺,修行者若能常應常靜,即契入到光明的實相。

    「多劫曾為忍辱仙」,不單指一世又一世的輪迴,例如,一天中,自身須面對多少事情及轉變,此乃一劫又一劫之義。雖言壽終指的劫數到來,也就是捨報,但是人來人世間有多少數不清的劫呀。
    例如,生活中的塵緣不順遂,皆是生活中歷刼,甚至可能遇到危險的事情,但皆能逃過諸劫,倘若藉喻「多劫曾為忍辱仙」,再以「行亦禪,坐亦禪」,無非不是來告訴眾修行者面對諸境塵緣,若能澈底了悟心性本源,一切根、塵、境,或平與不平的心境皆是修行最大的靈糧。
    然而,世人因為怕面對挫折與困苦,因此大眾選擇緊閉六根,欲了六識,孰料,當心不起一切作用之時,亦錯失多少的良機能悟得「多劫曾為忍辱仙」,因此,真修者當珍惜每次的塵緣歷練,及圓滿諸境!
    雖然面對棘手或不平事情心裡會有憂傷、難過,然而這些憂傷、難過的心境,乃因不明酸澀的水果,若經得起時間歷練,再賦予成長,待成長後即得甘美的果實,甘美的果實即將轉化呈現菩提靈糧,亦不明白這一切皆是修行者晉升過程,乃是最佳的有機肥料,若沒有這些挫折,甘美的果實如何讓它成為圓滿而豐碩呢?

註:
♦種性因:由於無明意識行深,從無始劫以來的善善、惡惡皆由阿賴耶識主宰著,不能了脫意識作用,名為種性因。

♦總性因:因佛性俱足,所以非善非惡,故由「靈」「識」作用,「靈」為佛性之本,「識」為觸緣之根,靈識合體,明澈實相,即能透澈奧義,若能成就如來種,方能契入「總性因」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