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5-10-01
遊江海  涉山川  尋師訪道為參禪  自從認得曹溪路  了知生死不相關  
  
了知生死不相關:
    澈見本來才能真正的明白,何謂生?何謂死?須知,覺者了悟生、死一如本無分別,凡夫強將生、死分開則落在生滅當中。常言道:「結束才是真正的開始」,一般認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,殊不知,六道輪迴的眾生,皆在人間捨報,卻又在陰間而生,有道是:人怕死,鬼怕生,何以故,生滅互異故!
    修行者若能了悟生、死一如,即能超越生、滅實相。「了知生死不相關」,方能徹悟生與死並非對待性,「了知生死不相關」,何謂生死不相關?則是使生、死「合而為一」,即非相關與生而有,死而滅之對待,若有相關就有對待,有對待就在生滅沉淪,試問:天地之間,若只有生沒有滅,就算宇宙再怎麼寬廣,終究也會有飽和的一天。
    如果萬物只有生沒有滅,天地萬物就不稀奇,人,若只有生沒有滅,人生就沒有色彩,生活也沒意義。了悟覺者,明悟生死是「道」的恩典,生與死對萬物或人而言,皆是「道」的恩賜。
    一部影片描述,「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」飾演死是一個相,世人看不到是另外一環的昇華,生命進入記憶裡,而「愛」是沒有盡頭。世人落在「愛欲」,一旦有過,則是「不滅定義」。不管過去幾億年以前,或者再經過多少億的年頭,人類有時間、空間、及距離。而契入生死一如之實相,則不論及生死與空間。
  
遊江海,涉山川:
    一般而言,會將遊江海、涉山川,想像要去尋訪明師,必要經過遙遠的跋涉,過去參訪者一旦前往尋師訪道,少則三、五個月、多則可能尋師訪道得花上三、二年了,過去的交通不便,修行者為了要尋訪明師,總得跋山涉水,歷盡千辛萬苦,但殊不知,何謂是遊江海、涉山川?離開了自身的佛性寶地,即已經離開自身「江海」。
    「江海」不外乎是自己的自性海,對自身佛性不覺,皆落到相上修,再去訪道明師。藉著眾所周知之事,常言:「大甲媽祖興外方」(台語),為何眾說紛紜,其實並不是「大甲媽祖興外方」而已,相信大甲媽祖一樣慈悲護佑附近居民。
    然而,前來朝聖的信眾甚多,導致附近的居民平常想要進去寺廟參聖、禮拜,有人多壅塞感,總認為咱們住在媽祖寺廟旁邊而已,很方便,有空再去參駕,何需急於一時?這個不急一時心念一動,少則幾個月,多則上了幾年,藉由這個「大甲媽祖興外方」而言,眾生何嘗不是如此見解,「近廟欺神」的心態呢?
    「遊江海、涉山川」,事實上更進一步了解它,即是自身當中有真神,但眾修行者皆往外追尋了,殊不知在自身當中性海若不能夠真正澈見,則永不能遨遊山海邊際,偈曰:「一口吸進長江水」,那是性海的擴充,大到無量無邊的寬廣,根本就不可了得的,所謂的涉山川,山川在何處?即是自性寶地,誰能夠真正進入到自己的性海,且能真正穩坐這座須彌山之中?唯有認識到自性寶地之人,方能達到「遊江海、涉山川」,然而自性之中的這一個江海以及山川,風景秀麗的大地山河,世人竟然讓它任由荒蕪,實在是令人惋惜。
  
尋師訪道為參禪:
    覺者了悟尋訪明師、訪道,皆在自身當中,修行者若能行之徹悟「了知生死不相關」即能達到自性寶地。自身的無師智,祂才能達到俱足作用,真修者欲達「了知生死不相關」則從這「參禪」去明白,如何在自身當中與生死同風。
    「尋師訪道為參禪」,若將參禪的「禪」字,深入明白「禪」表明為「示單」,然而,唯有自身自性寶地真如佛性彰顯時,方能謂之:「如來禪」,今「祂」獨一無二,有二即非是也!
  
自從認得曹溪路:
    修行若欲明白自身心性大法,必定要達到澈見本如,方能「認得曹溪路」,因曹溪路是通往自性理路,眾修行者乃因不識本心而不得其正,不得其正,則由無明假使真性矣!六祖大師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不能識得自身中起伏不定生死之路,那如何能夠成就自性的本源呢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